元宵節(jié),作為春節(jié)后的第一個節(jié)日,它的意義在于,過了十五才算把這個春節(jié)真正給過完了。
元宵節(jié),又叫上元節(jié)、元夕、燈夕,既是一個獨立的節(jié)日,也是中國年的組成部分。作為春節(jié)結(jié)束的壓軸大戲,有著觀燈彩、猜燈謎、放煙花、鬧社火、吃元宵、走百病、拜紫姑、碾蝗蟲、祭蠶神、聽香、送燈和偷菜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。
漢族傳統(tǒng)的元宵節(jié)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,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(jié)。據(jù)說是為紀念“平呂”而設,漢高祖劉邦死后,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?;莸凵耘橙?,優(yōu)柔寡斷,大權(quán)漸漸落在呂后手中,在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,朝中老臣,劉氏宗室深感憤慨,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。?
呂后病死后,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。于是,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,共謀作亂之事,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。?
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的耳中,劉襄為保劉氏江山,決定起兵討伐諸呂,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及陳平取得聯(lián)系,設計解決了呂祿,“諸呂之亂”終于被徹底平定。
平亂之后,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,稱漢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諸呂之亂”的正月十五,定為與民同樂日,京城里家家張燈結(jié)彩,以示慶祝。從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(jié)日——“鬧元宵”。
漢武帝時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。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馬遷創(chuàng)建“太初歷”時,就已將元宵節(jié)確定為重大節(jié)日。
其他的來源有上古的“火把節(jié)”、道家的“三元說”和佛教說等??傊?,是為了迎接并慶祝春天的到來,并借此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南北方由于地域的不同,元宵節(jié)的風俗習慣也不同,在食物上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:北方“滾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湯圓。
湯圓?
湯圓的做法類似包餃子。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,放置幾小時讓它“醒”透。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(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)。?
包湯圓的過程也像餃子,濕糯米粉粘性極強,只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,擠壓成圓片形狀。用筷子(或薄竹片狀的工具)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,再用雙手邊轉(zhuǎn)邊收口做成湯團。
元宵?
取一個較大、較深的容器,另需要一盆清水,一個漏網(wǎng),容器里放入糥米粉,放入團成小球的黑芝麻餡。搖晃盆,使餡均勻的沾滿糯米粉,放入漏網(wǎng)中,浸入清水三秒后拿出,繼續(xù)放入粉中滾圓。
此步重復大概八至十次,滾好的元宵表面會有小裂紋,可手沾清水粘一下再沾些粉即可。滾好的元宵體積大概是餡料的兩倍大。
兩者的區(qū)別??
1、湯圓用的是濕糯米粉(煮之前是粘的),元宵用的是干糯米粉(煮之前是干的)???
2、湯圓是以皮為主體包出來的(就是先做好皮然后往里塞餡),元宵是以餡為主體(先切好餡兒然后裹上糯米粉)
3、湯圓餡水份比較大,元宵餡水分少。
4、元宵餡多為甜餡,將各種果仁、蜜餞,加糖加粉拌制后,切成手指尖大小的方塊。湯圓餡或拌制或炒制,甜咸葷素均有,餡比較細軟。
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,元宵和湯圓,由于都是糯米所做,所以對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來說,最好不吃或少吃,一頓吃三個就好。
除了食物上的差異,在鬧元宵的活動上也是各有千秋。?
記得以前縣城里正月十五都會鬧元宵,比如掛花燈,這是老家歡慶元宵節(jié)必備的一種形式。每逢元宵佳節(jié)來臨之時,縣城里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,夜晚降臨后,遠遠望去,巷子里張燈結(jié)彩五顏六色,將整個縣城裝扮的富麗輝煌。
文藝踩街,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游行。來自各鄉(xiāng)、鎮(zhèn)和村的民間藝術(shù)團體們,發(fā)揮著各自的智慧,有表演踩高蹺的,有敲鑼打鼓的,也有跳舞的等,走走停停,向觀眾傳遞著節(jié)日的喜慶。
而在蘇州,步行街如山塘街,古鎮(zhèn)如周莊和一些標志性建筑周圍等,也會有熱鬧非凡的民俗廟會,炫彩奪目的宮廷燈和各式各樣的燈謎會。行人來來往往,歡聲笑語不斷。
有關的詩詞
1、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---《青玉案 元夕》(宋)辛棄疾
2、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---《生查子 元夕 》(宋)歐陽修
寫元宵的詩詞還有很多,這些詩詞為佳節(jié)增添了濃厚的藝術(shù)色彩,也為后世留下了美麗的藝術(shù)瑰寶。
十五鬧元宵,圓月上眉梢。有時間就陪家人出去逛逛,享受這春節(jié)余溫的火熱吧!
祝正步的用戶朋友們元宵節(jié)快樂!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滿!事業(yè)如日中天!
攜手正步創(chuàng)造勢不可擋的未來!